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長*。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⑺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后,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于盛唐,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據說是因為他作的《清平調》得罪了當時寵冠后宮的楊貴妃(因李白命“力士脫靴”,高力士引以為大恥,因而以言語誘使楊貴妃認為“可憐飛燕倚新妝”幾句是諷刺她)而不容于宮中。
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1歲,葬當涂龍山。
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
意思是渡過荊門辭別家鄉?!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詩人第一次...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此詩從寫遠游開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最后以思念作結。表現了作者年少遠游...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表現了作者年少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荊門送...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