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是李白的經典之作。“天門中斷楚江開”,浩蕩長江如斧劈開天門山;“碧水東流至此回”,江水東流遇山回旋,動靜相宜;“兩岸青山相對出”,舟行江上,感覺兩岸青山撲面而來;“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帆迎著紅日,從水天相接處駛來。全詩展現了天門山的雄偉壯麗,飽含詩人對大好河山的熱愛。
“天門中斷楚江開”,詩的開篇便如巨幕拉開,將一幅壯闊畫面呈現在眼前。天門山,像是被一雙無形卻又神力無窮的大手從中斬斷,原本相連的山體一分為二,對峙于長江兩岸。
而那奔騰洶涌的楚江,如同一條不羈的巨龍,以萬鈞之勢呼嘯而來,硬是憑借著自身的雄渾力量,沖開了這巍峨高山的阻擋,開辟出一條通道,奔涌向前。這里的一個“斷”字,仿若能聽見山體崩裂的巨響;一個“開”字,又讓人真切感受到江水勇往直前、無可阻擋的磅礴氣勢,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碧水東流至此回”,目光隨著江水移動,只見那一江碧水,澄澈晶瑩,滔滔不絕地向東流淌。當行至天門山附近時,地勢突變,原本順暢的水流遭遇兩山的夾峙,寬闊的江面陡然變窄,江水的流向也被迫改變,形成了回旋激蕩的壯觀景象。
“碧水”點明了江水的清澈,在陽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美不勝收;“回”字則生動地刻畫出江水受阻后回旋的動態,與前文的浩蕩奔流相互映襯,一靜一動,展現出天門山一帶獨特的水文風貌,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兩岸青山相對出”,詩人行舟江上,此時兩岸的青山仿佛不再是靜止的旁觀者,而是化身為熱情好客的主人,紛紛迎面向詩人“走”來。這種動態感并非青山真的在移動,而是由于詩人坐在船上,隨著船行,視覺角度不斷變化,產生了一種兩岸青山相對著、依次出現在眼前的奇妙錯覺。
一個“出”字,將靜態的青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鮮活的生命力,讓整首詩的畫面瞬間靈動起來,也流露出詩人在這趟江上之旅中的新奇與喜悅之感。
“孤帆一片日邊來”,在這浩渺無垠的江面上,一片潔白的孤帆格外引人注目。它乘風破浪,從太陽升起的地方徐徐駛來,仿佛帶著遠方的光芒與希望。詩人佇立船頭,極目遠眺,那孤帆越行越近,逐漸清晰,與遠處的天門山、奔騰的江水、兩岸的青山以及高懸的紅日,共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意境開闊的山水畫卷。
此句既點明了詩人觀景時所處的位置——江上舟中,又以“孤帆”的渺小襯托出天地自然的宏大,展現出詩人豪邁奔放的胸襟和對壯美山河的無限熱愛與贊美之情。
整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卻通過詩人精妙的用詞、獨特的視角,將天門山的雄偉險峻、長江的洶涌澎湃以及江上的壯麗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沉浸在這大氣磅礴的山水意境之中,領略到千年前詩人眼中的盛世山河。
整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如同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詩人以其豪放飄逸的筆觸,將天門山的雄偉險峻、長江水的浩蕩奔流、兩岸青山的生機勃勃以及孤帆遠影的瀟灑自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動靜相宜的壯美景觀。
詩中用詞精準,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使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之美,讓整首詩充滿了生命力。
同時,李白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將自己初出巴蜀時的樂觀豪邁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展現出他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讓我們仿佛能看到那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詩人,屹立船頭,迎著江風,沉醉于這大好河山之中,也讓后人在誦讀此詩時,不禁為詩人的豪情與大自然的壯美所深深折服。
《望天門山》全詩意境壯闊。“天門中斷楚江開”,寫浩蕩楚江如利刃,劈開天門山,盡顯水之洶涌、山之巍峨;“碧水東流至此回”,道出江水遇山受阻,回...
《望天門山》全詩解釋已經整理好,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所營造的意境壯美而開闊。詩中描繪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
天門山被楚江從中斷開,江水奔騰洶涌。碧綠的江水東流至此因山勢而回旋。兩岸的青山仿佛相對著迎出,充滿靈動之感。遠處,一片孤帆好似從太陽升起之處...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
《望天門山》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
《望天門山》這首詩的意思: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