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的背景復雜,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唐玄宗后期,任用安祿山等胡人擔任鎮守邊鎮的節度使,放任其擁兵自重,使得安祿山獲得叛唐的實力和野心。宰相?楊國忠與安祿山互相傾軋,兩人的斗爭成為安史之亂發生的導火索。最終,安祿山及部下史思明以奉詔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由此開始。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后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后,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土地兼并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后來還發展到兼行政、財政、集大權于一身,成為地方最強的勢力。
??中央統治集團腐朽?:中央統治集團的腐朽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玄宗的軍事失誤?:玄宗在經歷封常清連敗后,低估了叛亂的嚴重性,導致誤判局勢。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于反唐戰爭的...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
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亂...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鼎盛的唐朝,幅員遼闊,承平萬里,但是經過安史之亂后,就逐漸日薄西山,走向滅亡。那么動搖唐朝統治的安史之亂,到...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本文中,小...
1、社會混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2、藩鎮割據;3、剝削加重,由于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