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寫,展現了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的恐懼心理。狂人被關起來后,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現實批判性:小說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揭露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文化反抗: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未來希望:小說結尾“救救孩子”的呼聲,表達了作者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寄托在孩子們身上的深切愿望。
知識分子覺醒:狂人形象實際上是醒過來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靈魂的人,他害怕和反抗的是封建傳統食人的慣例。狂人的故事是現代知識分子對封建社會的反思的真實寫照。
作者對白話的運用,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樸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于文言文。
魯迅憑借其深厚的語言功力,成功將外國小說的形式與中國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魯迅的《狂人日記》寫于1918年4月,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文集。這是一篇意識流類型的寓言式小說...
《狂人日記》的作者為魯迅。《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
《狂人日記》中“吃人”的含義是指消滅個人獨立的思想、消滅人與人的感情。消滅個人獨立的思想,用一元化的觀點意識“統一”大家的思想,使中國人失去...
《狂人日記》小說主要內容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為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
魯迅的《狂人日記》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礎。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經典名作。這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它的出現,標志著白話文學已經成熟,登上了...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寫于1918年4月。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